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再接下来的时候,在这个静坐当中,你会现自己的整个身心都虚化了,身体似乎不存在了,心似乎也不存在了。在这样一个状态里面就叫做虚静。《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虚极静笃,说的就是虚静。
如果说再继续深化,你真的感觉不到你的身体,完全是一片大空。就是说你在静坐当中已经完全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了,这个时候包括自己的心,也基本上没有任何的痕迹,一片大空,不管是身还是心,都进入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空的状态,“自己”完全空掉了,但是仍然很清明,这就叫做空静。
在空静的状态下,深入的去体会和体悟,这个时候如果你对自心的空性和觉性能够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了悟的话,这个时候就可能会有一个质的突破。这个突破就是明心。对于自己的心忽然明白了,明白了自己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这个时候就叫做明静。
当修行者对于自己的心性,对于自己生命的真相,再也没有任何疑惑了之后,而且还能够在生活中安住于自性本心本本有的这种宁静当中空明当中,并将这种空明化为智慧的妙用,也就是说你的心不仅是空的是静的,同时还是明明灵灵的,是光明的,是智慧的,是鲜活的,是灵动的,这样的一种状态就叫做灵静。灵就是心灵的灵,灵敏的灵,灵,代表智慧的鲜活,也就是鲜活的智慧的妙用。
然后在这样的状态中继续修行,直到达到完全破除所有的执着,连细微的执着也全部破除,就达到了寂静的状态。这个寂静就是涅盘寂静的寂静。
静而后能安
静而后能安的安,当修行者通过在长期的观心训练的修行中,特别是见到了自心的真相之后,能够安住在自性本心本自清明的状态,本自宁静的状态,这种状态能够稳定的相续,即是安。安,还有安心的意思。因为你已经见到了自心的真相,对自己的生命不再有这种根本性的疑惑,然后对于自己生命的方向也已经清清楚楚,不再患得患失,能够安于大学之道的修行,能够安于明明德的修行,能够安于亲民的修行。这个时候心安下来了,就是安心。
静而后能安的安,还有一种安详的意蕴在里面。当你的心安下来了之后,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心灵的愉悦,身心都很轻松自在,内心非常的祥和、安详、喜悦,在修行的过程中能够安享心灵的宁静与喜悦,就是安。
安而后能虑
安而后能虑,就代表着安并不是一种贪恋,并不是一种对于这种心灵非常宁静非常愉悦的状态的执着,不要停在这里,不要止步不前,而要继续深入的修行。继续深入修行的内容,就是安而后能虑。
这个虑,有思考、体察、体悟、观照、研究等等的意思在里面。安而后能虑,虑什么呢?所虑的内容就是大学之道本身,就是如何明明德,如何亲民。所谓的如何明明德,也就是如何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如何亲民,也就是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如何自觉觉他,对于儒家而言,就是如何内圣外王。
虑而后能得
虑而后能得,这个得,就是体会、体证、体悟、了悟对于自觉以及觉他,如何自觉,如何觉他,如何正心诚意,如何格物致知,如何修身,如何齐家,如何治国,如何平天下,都有了自己的体悟,都有了自己独到的体悟。这就是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物,其实它不仅是指物体,也不仅是指事物,更贴切的一个词,其实是现象。也就是说,能够被我们所感知的所有一切对境、所有一切现象,都可称之为物。它既包括身外的现象,也包括身体的现象,还包括内心的现象。物有本末,本就是本质。末就是细节、表象、现象。物有本末,就是所有一切人事物的现象,它都有深层的本质和表面的现象。对于这种本质和现象,都需要在“虑而后能得”的“虑”的过程中去研究、去体证、去体悟“物”之“本”、“末”。
对于修行者自身而言,这个物,还特指修行者自己,特指修行者自己的心,特指修行者自心中的念头,以及由念头所产生的各种现象。这个时候对于这个物的体证,也即对于自心的本和末的体证就是整个修行的核心。所谓的明明德,就是指修行者自身自心那个内在的性德——天性之德,生命中本自具足的本然的性德。体悟清楚了,让这个自性的本有的觉性光明在自己的生命中显现出来,就是明明德。
事有终始
我们上面说,物是指现象,那么事呢?事就是各种不同的现象在不同的因缘条件下成住异灭、生灭变化的过程。这就是[事]。任何[事],都有终有始,有开始有结束,所以说,事有终始。
那为什么不说[事有始终]呢,而说[事有终始]呢?
事有终始,这样一个表述,它暗含着这样一种深层的意义,即,一个现象的结束同时就是另一个现象的开始。也就是说,现象是在相续不断的变化的。一个现象的生同时也意味着一个现象的灭。同样的,一个现象的灭,同时也意味着另一个现象的生。而如果说[事有始终],虽然也把现象的生灭这样的一个特性表达出来了,但是我们在读这样的句子的时候,[事有始终],有开始有结束,就会将这样的一个过程片段化,而没有那种连续变化的这种意蕴在里面。而当说[事有终始]的时候,它既包含了[事有始终],同时还包括了这种相续不断变化的这种含义在其中。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所先后,这个[知],就是通过前面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知],就是虑而后能得的[得]。这个得就是这里的知。这个知,它不是知识,而是对于所有一切现象,对于所有一切人事物的了悟,对于究竟本质、究竟真相的了悟。
知所先后,不仅要能够通过表象看本质,而且还能够全面性的、深入性的,能够去关联性的对所有的人事物的现象更全面地进行把握。
知所先后,在不同的修身的内容中,在不同的修行的阶段,知所先后,它所代表的意义也是有所差别的。对于大学之道的修行而言,从宏观上而言,明明德为先,亲民为后,也就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先自觉再觉他,没有明明德也就无所谓后面的亲民。然后,在明明德和亲民的修行中同样有先有后。在大学后面的内容中,这些都会有更为具体的讲解。
比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的次第,就是一种符合大学之道修行规律的一种先后的次第。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也就是说,当一个修行者明白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同时还明白了“止、定、静、安、虑、得”这样的修行次第,既明白了修行的目标,又明白了修行的次第,然后按照这样的修行路径、方法不断地去修行的时候,[则近道矣],也就是说,当我们这样去修行的时候,就比较接近我们的目标了,距离我们的目标就不远了,距离大学之道,距离大人之道,距离大道就不远了。
岁月中,云岩上,李辟尘与一个白袍的童儿面对相坐。仙山之中静悄悄,四只猴子探出脑。白袍童子捧着经文祖师什么时候来的峨眉李辟尘竖起一根手指,笑而不语。一段丢失的岁月,因为李辟尘的到来而被彻底改变。他失去...
上一世,凌落散尽家财为渣男谋前程,善待妾室庶子,孝敬公婆,让落魄侯府再现辉煌。可结果,落了个满门死绝,她也被妾室下令乱棍打死的下场。渣男冷漠嘲讽商户出身,你和凌家,若是没有替本侯办事的能力,别说嫁到侯府,连见本侯一面都是痴心妄想。再睁眼,她重生回到新婚第二日,看着低眉顺耳的妾室跪在自己面前,她一改往日急躁,化身温柔刀,引诱渣男妾室,一步步落入为他们精心谋划的陷阱之中,直至万劫不复。—后来,慕容凤皇携万里河山,单膝跪地落儿,吾愿江山为聘,换与卿朝朝暮暮。凌落懵了,不顾有孕三月连夜溜出皇宫...
优质精品图书推荐...
简介关于媚君姿谨小慎微庶女vs聪明腹黑庶子(1V1,双洁,甜宠,天作之合)本文属架空朝代,一切不合理的都是作者的设定(作者上学的时候最好的成绩是班里倒数前十五,一般都在倒数前十徘徊。)殷桦为了不被嫡母嫁给老头子做妾,不得不为自己谋划,谁知计划中间出了差错,没办法,她只能将错就错白晏清万万没想到会被人拦在茅房外,还是个绝色大美女,一时为色所迷,停下来想要看看对方究竟想要干什么,这一停,便是一生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避雷非大女主爽文,主角算计人的同时也会被别人算计,也会中计,不喜者勿入!!!女主只是平凡人,不是算无遗策的智者!!!眼见决定计谋!女主没有上帝视角!!!...
...
简介关于我只是一名保安一名社会底层的小区保安员,母亲病重即将身故,带着母亲给的玉佩去京都寻找亲生父亲,谁知不仅没有得到帮助,还被恶语相向,打出了家门。得到好友胖子的帮助方才将母亲安葬,从此改名为李保安,决定去找那个忘恩负义的亲生父亲复仇,谁知不仅没有复仇成功,还被丢下了泰山。再次醒来重生回到了母亲去世前二年的高中时代,看李保安如何改变人生,重生以后获取了哪些能力谁知最后现自己只是重生到了平行世界的自己身上,最终是否可以回到原来的世界...